| 
         BOSENDORFER, L., Est. 1828 by Ignaz Bosendorfer in Vienna, Austria. 
     Ludwig, Ignaz's son, took over the company in 1859.  In 1860 a new factory 
    was completed in Neu-Wien, Vienna. Around 1870 another new factory was 
    built in Vienna. Current address is Bosendorferstrasse 12 Vienna, 
     Canovagasse.  Carl Hutterstrasser purchased the company in 1909. In 1966 
      Bosendorfer became a division of Kimball International. See photo page 40. 
      1828-4        1910-19640    1939-26140    1971-29305 
      1830-200      1911-20060    1940-26290    1972-29547 
      1840-490      1912-20480    1941-26430    1973-29869 
      1850-3000     1913-20870    1942-26550    1974-30224 
      1860-5000     1914-21100    1943-26660    1975-30622 
      1870-6400     1915-21370    1944-26730    1976-31109 
      1875-8000     1916-21660    1948-26830    1977-31569 
      1880-9300     1917-21870    1949-26883    1978-32103 
      1885-10800    1918-22070    1950-26960    1979-32730 
      1890-12200    1919-2233     1951-27060    1980-33444 
      1891-12470    1920-22530    1952-27170    1981-34196 
      1892-12860    1921-22800    1953-27300    1982-35140 
      1893-13170    1922-23060    1954-27390    1983-36001 
      1894-13500    1923-23300    1955-27490    1984-36701 
      1895-13870    1924-23580    1956-27640    1985-37445 
      1896-14220    1925-23880    1957-27700    1986-38246 
      1897-14560    1926-24160    1958-27800    1987-39026 
      1898-14900    1927-24490    1959-27900    1988-39715 
      1899-15300    1928-24850    1960-28017    1989-40384 
      1900-15640    1929-25120    1961-28019    1990-41062 
      1901-16000    1930-25350    1962-28126    1991-41698 
      1902-16380    1931-25470    1963-28227    1992-42310 
      1903-16800    1932-25530    1964-28329    1993-42790 
      1904-17200    1933-25560    1965-28434    1994-43095 
      1905-17620    1934-25600    1966-28546    1995-43374 
      1906-18080    1935-25700    1967-28650    1996-43660 
      1907-18490    1936-25800    1968-28785 
      1908-18860    1937-25880    1969-28936 
      1909-19250    1938-26000    1970-29109 
BOSENDERFER & EHRBAR, Made just a few pianos. 
 
Bosendorfer ,奥地利钢琴品牌 
 
1794年,依格纳茨·贝森朵夫(Ignaz Bosendorfer)出生于维也纳的一个木匠家庭。19 岁时,他开始给当地的一位乐器制造商当学徒工,逐渐展现出在钢琴制造方面的天赋。1828 年,舒伯特长眠于贝多芬的墓边,也正是在这一年,依格纳茨在这个举世闻名的音乐之都创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钢琴品牌——贝森朵夫(Bosendorfer)。 
 
在建厂之初,依格纳茨就奉行“革新精神加完美技术”的原则,很快就将“法式钢琴”和“维也纳击弦机”结合在一起,成功研制出音乐更美妙、音响更洪亮的贝森朵夫钢琴。 
 
依格纳茨的儿子路德维天生对音乐极具感受力,在24 岁那年,他已经尽得父亲的真传。他对钢琴做了许多改进,使音色更加完美,音域更具表现力。1883 年,贝森朵夫钢琴在维也纳工业展示会获得奖项;同年,国王费迪南一世册封该琴厂为“皇家钢琴制造商”; 
 
1850 年它因为被评为“维也纳之音”而享誉全球,至今仍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最荣耀的位置展示它傲人的英姿。可能是由于依格纳茨出身木匠家庭,因而对木料材质的要求更为苛刻。180 年来贝森朵夫出产的所有钢琴都无一例外地要经过这样的程序:5年的木材搜集时间;10 年的自然干燥;锯切成材料再继续干燥3 年; 
 
每批木材都有记录干燥日期的标志;音板制作的月份以用户所在地区的气候为选择依据;钢琴完工之后还要在恒温恒湿的处理室中放置半年。这样计算下来,贝森朵夫钢琴大都在“出世”之前就已经风华正茂了。 
 
贝森朵夫的技工名匠们都受过相当长时期严谨的技术课程训练。通常,技师从学徒到职工,再到技匠,最终到蓝领阶级的领班工头至少要熬12 个年头,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广博的理论训练课程,更要就钢琴的结构及制造过程做工厂的实地体验。 
 
自成立以来,贝森朵夫仅制造出46000 台钢琴,每年不过500 台。传统纯手工打造是其生产哲学的中心,也是这家公司驰名世界的标签。纯手工制造不仅加强了对产品细节的注意,也为品质保证做了最好的把关。 
 
当时,年轻的钢琴家李斯特由于弹奏力量惊人,曾在一晚上的表演中“摧毁”数件乐器,而贝森朵夫的钢琴却经受住了他的考验。消息迅速传开,吸引了许多新兴艺术家与有潜力的消费者的青睐。 
 
由于没有子嗣,路德维在1909 年把钢琴厂转让给了好友卡尔。2007 年,贝森朵夫最终归于YAMAHA 旗下。从1828 年至今,贝森朵夫只有4 位老板,这在现今这个快速发展的商业社会是一件很不平常的事,也是贝森朵夫一直引以为荣之处,因为这是其可以延续高尚的生产品质,且忠于传统历史精髓的原因之一,不像其他公司历经多次改革,每次都有不同的老板、不同的创意、不同的方法。贝森朵夫始终坚持由奥地利人全权掌管公司。 
 
余音绕梁 
 
1890 年,维也纳决定将一条历史非常悠久的街道改名为“贝森朵夫大街”,以表彰它对舒伯特、李斯特、贝多芬等著名作曲家作曲事业和振兴维也纳音乐爱好者协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但贝森朵夫从不将荣誉独享,由它所创造的“贝森朵夫金指环”也成全了无数维也纳钢琴家与荣誉有关的梦想。这个金指环全世界只有一枚,由贝森朵夫颁发给维也纳最出色的钢琴演奏家,在这个演奏家去世前再由他本人选出下一届的“金指环”持有者。 
 
贝森朵夫的音质独具一格。与斯坦威(Steinway&Sons) 的清脆、开朗相比,贝森朵夫表现出更为沉稳、扎实、直接入侵人类心灵的直觉反应。贝森朵夫的琴键除了88 键、92 键之外,最多可达97 键,而且所有增加的键都是往低音发展,因此需要更大的共鸣空间来表现这么低沉的音域。 
 
除了庞大的琴身,最重要的是所有结构、质料都必须非常纯净、稳固,才能负荷如此震撼的声响。它的灵敏度非常高,所有手指达不到、没训练好的缺点都会被放大几十倍,但是弹奏的当下还是会沉浸在它萦绕的美好声响当中。 
 
今年是贝森朵夫成立180 周年,为纪念这个特殊的年份,与乐迷和琴痴们一道分享贝森朵夫制琴工艺近两个世纪的历史沉淀,公司推出了限量版钢琴,共50 台,包含从170 厘米到290 厘米的各种型号,每台限量版钢琴上都会刻上烫金的“180 周年限量版”字样,并且会标上序列号。 
 
这些限量版钢琴有着典雅的轮廓,手工雕刻的精致边线增加了琴身细腻流畅的感觉,琴脚做了包边处理,更具古典美感。琴键盖和键侧木完全用珍贵的Vavona 木材制作,这种木材也是各种顶级名车最常选用的内饰材料。 
 
贝森朵夫的秘密 
 
贝森朵夫钢琴的弦槌采用德国雷奈厂的产品,一台钢琴要经过2 至3 小时的击弦,以观察琴槌的硬度合适与否。钢琴铁排是由邻国捷克一家翻砂厂根据公司图纸进行加工,铁排到达奥地利的工厂后,要进行6 个月的静置。现有两个生产地点,一个是在维也纳老城,主要进行钢琴生产的最后工序,如调律、整理、整音、质量检验和装箱出厂及销售;一个在离老城25 公里的维也纳新城,承担从木材处理开始的大部分钢琴制造工序。 
 
贝森朵夫钢琴制造的一大特色是调试,即对每一个琴槌的敲击力度反复调整。调试时,工人们要把每架钢琴上的3500 个活动部件组装在一起,逐一试验琴槌,确定最合适的敲击力度。通常一次调整需耗时4个小时,然后把全部部件拆卸,再重新组装、调整,如此过程一共要做3 次。经过反复的调试,使所有部件经受考验,从而保证贝森朵夫钢琴的质量100年不变。 
 
贝森朵夫使用极高比例的能发声的云杉木,共鸣箱则将整个乐器都作为发音体处理,这样就实现了独具一格的丰富音色和如歌唱般的声音品质。贝森朵夫钢琴的声音含蓄,极具底蕴,可以很明显地听出“德奥系”的声音。 
 
在不同型号的贝森朵夫钢琴中,170 型是贝森朵夫三角钢琴中最小的一款,适合家庭使用;225 型钢琴, 则天生就是随时准备在舞台表演的。由于它的结构和尺寸,它的声音可以从轻柔的极弱声的弹奏直至很强有力的演奏,这里由于在低音区域附加的4 个键子还可以加强直至Subkontra F(超低F)。 
 
对音乐学院的教授来说没有比这台琴更合适的了,因为它的大小既可以放进教室,又具备了许多大音乐会钢琴的特点。290 帝王型与别的钢琴不同,它继承了贝森朵夫的血统,堪称最杰出的贝森朵夫的遗产。从历史上看,这架钢琴是贝森朵夫家族的第十九种钢琴类型。 
 
当时在作曲家弗鲁奇奥.布梭尼的建议下制作的帝王型共有97 个键,超过8 个八度。扩展的键盘实现了演奏巴托克、德彪西、拉威尔和布梭尼等作曲家作品的可能性。另外,贝森朵夫还为顾客提供周到的售后服务,包括提供专业的调音师,每隔3 年的整琴保养等,旨在让它能与每一位喜爱它的人长久相伴,共奏美好和声。 
   
   
           |